“好喜欢和我的领导一起出差,堪比南孚电池,耐力持久超长续航;上车开始聊工作,下车还能接着聊,一点都不累!”这是南孚电池在高铁上的一则广告,因被指“谄媚”“擦边”而遭到众多批评。据南孚最新回应称“由于考虑不周,引发争议,对此造成的误解深表歉意”,并已安排在9月18日全部撤出存在争议的内容。
事实上,类似的广告争议并非个例。不久前,迪卡侬因将海洋描述为“尚未开发且无边无际的处女地”而引发争议,尽管词典中“处女地”意为“未开垦的土地”,但品牌仍选择全网下架该广告。更早之前,京东养车因推出“震虎价”广告,被法院认定为“商业诋毁与虚假宣传”,对竞争对手途虎养车构成不正当竞争,最终被判赔偿500万元。
类似案例折射出一个共同问题:广告营销的边界在哪里?
在流量经济时代,广告追求创意和热度本无可厚非,但必须守住三条底线:一是法律底线,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淫秽、色情或误导性内容;二是道德底线,避免物化特定群体或迎合低俗趣味;三是社会责任底线,广告作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,应当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。
然而,一些品牌为了“出圈”,刻意使用暧昧语言或“玩梗”吸引眼球,结果往往适得其反。此次南孚的广告被批“轻浮”“冒犯”,正是因为企业方没有充分考虑职场文化在广告表达中的边界感,作为一种公共表达,应该要有更严谨的把关机制。
广告的本质是沟通,是共情178炒股配资,而非挑逗或嘲讽。成功的广告应当包含对消费者的情感尊重和对社会文化的深刻理解。任何“越界”追求短期流量、忽视公序良俗的表达,大多很快会遭遇舆论的反噬,这也是企业必须正视的流量效应。
广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